【母校动态】这些莞工人,在大漠和高原留下青春的印记!

日期:2023年02月03日 16:15

2022年秋季学期,莞工第一批大学生援疆实习支教队和第四批大学生援藏支教志愿服务队先后启程,分别前往图木舒克市和林芝开展支教工作,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怀。在边疆的广阔天地间,这群莞工师生在奉献和实践中不断前行,写下了不一样的青春故事。


肖毅: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援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想要建设祖国边疆的愿望。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回看上学期的援疆经历,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莞工第一批大学生援疆实习支教队的随队指导老师肖毅这样说。



作为随队指导老师,肖毅是支教队的“大管家”,要统筹、协调支教队的大小事宜;也是同学们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要负责开展党建、思政教育工作。同学们是否习惯当地生活、支教工作情况、各支教小队的教学安排计划、队员们的心理健康……这些都是肖毅要关注和考虑的事情。


队伍初到新疆之时,疫情形势严峻,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所有的教学计划几乎都被推翻,各小队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隔离。肖毅通过各种方式走访同学们的宿舍,和他们聊天谈心,缓解他们初到新环境时紧张、焦虑的情绪。


undefined


了解到同学们没有做饭的工具和新鲜的食材,他又马上联系队员所在的学校,沟通、反馈情况,和当地相关部门、校方一起,全力做好队员们的生活保障。谈到这里,肖毅特别感恩:“感谢学校和相关部门对于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一家亲的力量。”


援疆不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困难,肖毅常常和队员们相互鼓励、打气。队员们的奉献精神也给肖毅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在同学们身上,我看到了‘坚韧’二字。同学们之间会相互疏导情绪,也非常体谅我的工作。”


在广东高校教育援疆驻第三师大学生实习支教团中,莞工是牵头学校。莞工第一批大学生援疆实习支教队的同学们在日常工作中也总是主动担当,自愿陪同孩子们早读和晚修,在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积极协助其他工作。“我们的同学扛起了责任,发挥了模范作用。”肖毅说道。


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能做些什么?我能留下点什么?”这是肖毅经常思考的问题。从上学期的援疆经历里,他收获到了很多。面对又将开启的新学期,他希望能更好落实教学计划,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留下,用实际行动为新疆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麦煜昂:奉献青春正当时


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麦煜昂是莞工第一批援疆实习支教队队长。2022年9月,他和指导老师一起带领着10位伙伴踏上了前往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支教的道路。


undefined


和广东相比,图木舒克气候干燥、寒冷,但这些不适应很快就被当地小朋友们热情洋溢的笑容消融了。在图木舒克第一小学,麦煜昂负责给一年级的6个班级上科学课。相比语数英,这一课程主要在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和知识的兴趣,为他们打开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所以麦煜昂在上课时,常常抛开课本,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举例,给同学们讲述宇宙的奥秘。渐渐引导同学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自由讨论与探索,主动思考并向学习内容靠近。


undefined


当活泼可爱的孩子遇上有趣丰富的知识,课堂表现便非常活跃。有时候麦煜昂不得不放大讲课音量,一天三四节课下来喉咙很不舒服。当他偶感疲惫时,孩子们便是他特殊的“充电站”。“当学生们下课激动地跑过来跟我说‘科学老师,我很喜欢这节课’时,我瞬间感到动力十足。”


麦煜昂身上还承担着多重角色。教学之外,他需要协助学校党政办开展各项工作:到图木舒克市教育局接收传达文件、维护党政云平台、协助处理党组织关系转接等等。


在支教队内,他是领头羊,要时时和队员们交流,了解和收集大家的情况;要多方沟通,及时解决团队遇到的问题;要紧密联系莞工,保障支教队的工作和课内学习的顺利开展;要上传下达,做好队伍管理等。


尽管一开始压力很大,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一步一个脚印,帮助整个团队顺利完成了支教任务。



这趟遥远的旅途耗时约三个月,一路上有辛酸但也有欢乐。坐上回家的飞机,透过窗户望着底下图木舒克广阔无垠的沙漠,他感到万般不舍,“舍不得结识的朋友,10点的日出,馕,羊肉,水果,冰湖,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次援疆活动之前,麦煜昂还有过两次下乡开展支教的社会实践经验,他说:“人生很短,如果这一生能有机会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山河,那是值得的,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在。”


莫敏敏: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怀揣着到祖国边疆支教的梦想,教育学院(师范学院)2020级汉语言师范专业的莫敏敏在上学期报名加入了援疆实习支教队,来到了图木舒克市五十三团中学。


从祖国的南端到西北端,刚踏上新疆这片土地,莫敏敏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气候环境的适应问题。图木舒克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气候十分干燥,刚到那里时,莫敏敏时不时会出现流鼻血,皮肤开裂等情况。“我们会在房间放一条湿毛巾或者煮壶开水来缓解这些症状。”莫敏敏说。



图木舒克市五十三团中学下设小学和中学部,莫敏敏主要负责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为“道法”)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面向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孩子们纪律意识相对较差,一开始上课时莫敏敏总是需要不断强调课堂纪律。


针对这种情况,莫敏敏尝试采用了表扬引导法,通过表扬课堂纪律表现好的同学,来激发其他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又请教了指导老师和支教的同伴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兴趣调动法、语言吸引法等多种方法管理课堂纪律。借助这些方法,课堂纪律有了好转,她上课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支教过程中,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和一路相互扶持的伙伴们给了莫敏敏很大支持和慰藉。初到派驻学校时,莫敏敏收到临时通知,要去给另外一个班的学生上道法课。因为安排得临时和突然,她还没来得及多做准备,就匆匆走上了讲台授课,好不容易讲完课,正当她灰心丧气地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位女生突然走上讲台,对她说:“老师,你的课很有趣,以后都是你来上我们班的道法课吗?”


这一句暖心的话,给莫敏敏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也激励着她下定决心,往后每次上课都认真做好备课,给学生带来有趣的课堂。


在课余时间,莫敏敏常常与支教队的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商讨日常教学工作安排,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还常常向指导老师请教,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这次的援疆支教经历加深了莫敏敏对祖国边疆教育现状的认识,也提升了她的教学实践能力。莫敏敏说:“通过此次支教经历,我感觉身上多了一份责任,让我在不断思考的同时,更加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周泓滨:  大学生活的另一个选项


对国际微电子学院201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周泓滨而言,加入援藏(林芝)支教志愿服务队,是他大学生活的一次“突破”。



大三下学期,周泓滨在考研与实习之间犹豫不决。偶然间,他看到了朋友转发的支教队招新推文。在与曾前往西藏林芝支教的朋友充分交流后,他决定报名并顺利被录取。“我将支教作为考研、实习外的另一个选项。”周泓滨说。


来到林芝,走上岗位,周泓滨进入了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他负责科学、道法等科目的讲授,同时要兼任五年级的英语老师以及学校德育处的文字秘书,学校也还会安排其他相关工作。



他坦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分配问题,我要在决不能耽误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妥善完成额外安排的工作。”这时候,身边的同学、老师们给了周泓滨很大的帮助。工作量太大时,他会请队友帮忙,共享备课资料或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身边的老师也时常教他如何权衡手上任务的轻重缓急。


适应工作节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备课、了解学生情况、融入教学团队……这些曾经都让他感到十分吃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熟悉后,他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最后还被所在学校评为“优秀志愿者”。


“小朋友们往往对支教老师充满了好奇,因此和他们相处起来很轻松。”谈到和学生的相处,周泓滨难掩笑容。他和小朋友相处,用的是课上严肃,课下轻松的模式。


上课时,学生们都非常积极活跃,总会争着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课下,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常常一起做游戏,或者一起跳绳、打篮球、踢足球。


孩子们用餐也需要有老师看管,轮到周泓滨当值时,他会先在教师食堂打好饭菜,再到学生食堂站着吃,以方便管理排队秩序、用餐纪律。“孩子们都很可爱,每次路过都会向我问好,还会踮起脚好奇我吃的是什么菜,争着要让出一个座位让我坐下一起吃。当学生食堂的饭菜里有鸡腿时,孩子们都争着把自己的鸡腿递给我,想要和我一起分享。”他回忆道。


“这次的支教工作完成得十分圆满,我们既为孩子们带去了快乐,也充实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周泓滨看来,支教的时间有限,他也许没办法引起很大的“质变”,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能给学生们送去欢乐,能担负起支教队成员的责任,得到当地老师和领导的肯定,就已经是一段圆满又难忘的经历了。


缪家昕:  “教育小白”的用心成长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心怀一腔热血,2019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缪家昕开启了她的西部志愿之旅。在距离东莞3200公里远的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小学,度过了为期两个月的支教生活。



缪家昕就读于投资学专业,对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她来说,课堂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她在暑假期间就开始为支教工作做准备。她自学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前了解当地教学使用的教材,担任助教,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尽管出发前已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充分的储备,但真正走到支教岗位上,缪家昕还是感到紧张无措。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决定先给自己“补课”:下班后,留在办公室请教当地的老师;到网上去搜索名师课堂,从中学习相关的教学技巧,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有趣……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缪家昕逐渐找到了规律和方法,有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例如,在上课时,有些孩子过于兴奋,缪家昕就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来调整教学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她会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实验,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发现课堂上有同学不认真听讲,她便在课后主动找他们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调整。


经历了两个月的支教,缪家昕表示自己成长了不少:“上讲台不再紧张了,也可以脱离教案给学生们上课,更加轻松自如。”  


缪家昕的用心和耐心换来了同学们的真心,孩子们的可爱和天真也深深地打动着她。“有一天中午看他们午休时,有个学生突然跑上讲台,说要给我捶背。然后全班的学生就像小火车排队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队给大家捶背。”谈及最难忘的一件事时,她这样说。


支教结束后,缪家昕感触良多,对“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努力提升了才干,为建设西部奉献了一份力量。接下来,我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有为青年。”



资料来源 | 东莞理工学院



上一条:【母校动态】2023东莞两会|马宏伟:建议加快发展东莞航天航空产业
下一条:【母校动态】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莞工贡献”

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会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东莞理工学院行政楼B310

E-mail:812576175@qq.com

联系电话:0769-22861323

官方订阅号